当前位置:   首页>> 试药知识>> 2022年IPO21家药企业绩:最高收入增长400多倍 4家收入超过10亿 6家持续亏损
2022年IPO21家药企业绩:最高收入增长400多倍 4家收入超过10亿 6家持续亏损
发布时间: 2022-04-22 19:37:20

文丨Dine

2022多年来,一批选手涌入医药行业,成功成功IPO。

据新浪医药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2022年共有21家医药企业成功上市,只有3家医药企业登陆港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A股票,其中上交所科技创新板8家,上交所主板1家,深交所创业板9家。

恰逢年报季,2021年初登上资本市场的药企业绩如何?

▲统计数据来源于2021年各药企财报/业绩快报/招股说明书

6家带“U/B未盈利药企持续亏损

其中4家亏损同比扩大

从2021年业绩来看,今年新上市的医药企业中,有12家净利润同比下降,6家仍处于净亏损状态,包括亚虹医药-U、迈威生物-U、首药控股-U、海创药业-U、乐普生物-B、瑞科生物-B。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迈威生物、首药控股、乐普生物、瑞科生物亏损同比扩大,亚虹医药、海创药业亏损收窄。

一般来说,大多数持续亏损的制药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点:核心产品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产品尚未实现商业生产和销售,研发管道数量大,研发投资大,上述原因仍处于经营亏损状态。

未盈利的生物医药企业距离收获期还有多远?接下来,从其陆续交出的2021成绩单一窥究竟。

01乐普生物、迈威生物、瑞科生物亏损排名前三

就2021年全年亏损金额而言,乐普生物-B、迈威生物-U、瑞科生物-B排名前三。

其中,乐普生物-B亏损金额最高,2021年净亏损10.1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73.76%。其次是迈威生物-U,2021年净亏损7.71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9.77%。与同期相比,净亏损最大的是瑞科生物,从2020年开始,1.792021年,亿元大幅增加至2021年6.58亿元,同比扩大267%。

与其他盈利药企相比,瑞科生物尚未实现任何收入。2021年,乐普生物和迈威生物只实现微薄收入,2021年乐普生物营业收入0.11亿元,同比增长32.75%;迈威生物营业收入0.16亿元,同比增长206.03%。

根据其财务业绩,连续多年处于净利润亏损状态的制药公司并不少。据新浪医药公司称,近三年(2019年)-2021年),迈威生物积累烧23.43亿元,乐普生物亏损21.39亿元,瑞科生物亏损9.57亿元。此外,首药控股、亚虹医药等药企也连年亏损。

具体来说,根据财务报告和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年,-2021年,乐普生物营收分别为4.55亿元、5.2亿元、0.11期内损失分别为亿元;5.15亿元、6.13亿元、10.11亿元;迈威生物分别净亏损9.29亿、6.44亿、7.71亿元;瑞科生物净亏损分别为亿元;1.38亿、1.79亿、6.58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迈威生物于今年1月18日登陆科技创新委员会外,2月23日和3月31日分别在香港上市。

02产品多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化效益少

产品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化收益较少是大多数无利可图制药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今年上市的泌尿生殖肿瘤第一股亚虹药业-U2021年营业收入 4574.88元,在一批盈利单位为万元或亿元时,显得独一无二;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损失约为2.35亿元。虽然2021年亏损收窄,但累计亏损仍超过6亿元,其中2019年至2020年,亚虹医药净亏损分别为1.72亿元、2.47亿元。

关于业绩变化,亚虹医药披露,报告期内公司核心产品处于研究状态,主营业务收入仅为海克威(APL-1706)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试验区,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的零星收入。

瑞科生物、乐普生物、迈威生物等药企也处于同样的情况。

作为港股HPV疫苗第一股,瑞科生物净亏损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目前没有商业产品,同时继续推进候选疫苗的临床和临床前研发活动,导致研发费用增加。

乐普生物被乐普医疗拆分,没有产品产生销售收入,处于亏损状态;招股说明书显示,乐普生物目前有14条研究管道,已启动临床试验28项,其中临床阶段候选药物8种(靶向治疗5种,免疫治疗3种),临床前候选药物3种,临床阶段联合治疗3种。

目前,迈威生物只有一个商业品种,其余14个是研究品种,包括11种创新药物和4种类似的生物药物,涵盖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眼科、感染等治疗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类制药公司来说,营运资金主要依靠外部融资。如果业务发展所需的费用超过可获得的外部融资,将导致其业务活动的现金流紧张。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未盈利状态预计将继续存在,累计损失可能继续扩大。

03研发费用逐年上升 瑞科生物2021研发同比增长262.08%

大多数核心产品都处于研究阶段,这意味着制药公司需要继续投资研发资金。自然,高研发成本也成为其净利润继续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2022年IPO在生物医药企业中,就R&D投资增长率而言,瑞科生物是最抢眼的。2021年R&D投资同比增长率排名第一,2021年R&D费用为4.73亿元,同比增长262.08%。

其次,乐普生物研发投入也比较明显,为了7.91亿元,同比增长123.24%。关于R&D费用的增加,乐普生物表示,主要是因为候选药物的持续发展。

此外,亚虹药业、迈威生物、首药控股均在财务报告中明确表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

2021年迈威生物研发投入62251.49与2020年相比,万元增长7.08%。对于2021年尚未盈利累计未弥补的亏损,迈威生物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作为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

首药控股还表示,由于仍处于药品研发和临床阶段,研发投入相对较高。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183.65万元、4391.03万元、8503.27万元和6561.51万元。

亚虹医药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8-2021年,研发费用金额分别为4976.82万元、1.42亿元、1.72亿元、1.912021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亿元,2021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88%,目前,亚虹医药正在开展9个产品的12个在研项目。

早期创新制药企业通常没有产品上市,缺乏自己的造血能力,大多数或借助上市融资,将融资收入投入到自己产品管道的研发中,尽快商业化产品,实现自身业绩的增长。但对大多数创新制药公司来说,这仍然是一条漫长的路,一些制药公司仍在等待商业化的第一年。

四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

同比增长最高为46753%

综上所述,2021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制药公司包括华兰疫苗、瑞尔集团、荣昌生物、合富中国;赛伦生物、仁都生物、荣昌生物、合富中国、华康医疗、瑞尔集团等。

01华兰疫苗上市第一份成绩单大变脸

其中,2021年最高收入和净利润为华兰疫苗。

自分拆上市消息传出以来,华兰疫苗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今年2月18日,华兰疫苗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截至当天收盘,华兰疫苗报告70.3元/股,涨幅23.59%。

华兰疫苗是中国最大的流感疫苗供应商,主要从事人类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市疫苗包括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甲型疫苗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等,涵盖细菌、病毒、基因工程三大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21年华兰疫苗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是今年新上市制药公司中最高的,但市场并没有购买第一份成绩单,其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

具体来说,财务报告显示,2021年华兰疫苗营业收入约为18.3亿元,同比减少24.59%;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6.21亿元,同比减少32.86%。

对于这一变化,华兰疫苗表示,由于下半年流感销售季节受到新冠疫苗接种和12岁以下儿童新冠疫苗接种等因素的影响,流感疫苗售受到很大影响,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下降。

02收入同比增长46753%!荣昌生物收入与净利润双增

荣昌生物作为备受期待的创新药物宠儿,2021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增。

2021财务报告显示,荣昌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4.24亿元,同比增长46753%;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7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去年同期亏损6.98亿元,同比增长139.59%;研发投入7.11亿元,同比增长52.63%。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以前,荣昌生物尚未进入商业化阶段。2020年同期,由于没有产品上市,主营业务收入为0元。与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相比,荣昌生物仍处于亏损状态。换句话说,2021年下半年,荣昌生物赚了钱7.2亿元。

根据财务报告,荣昌生物2021年业绩同比大幅增长,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泰其西普和注射用维迪西妥单抗两大核心产品的商业化。

具体来说,今年的收入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泰其西普及维迪西妥单抗商业化期间的产品销售收入。1.31确认公司收取的亿元Seagen用维迪西妥单抗许可安排公司注射支付的首付。

3月31日,荣昌生物正式登陆科技创新板,实现A H两地上市,A股票发行价为48元/股,拟募集资金40亿元。

7家药企增收不增利

部分销售费用率较高

此外,天一医疗、和源生物、成达药业、何氏眼科、富士莱等多家制药企业增收不增利。

综合分析,销售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销售费用率)的比例较高是增收不增利的主要原因之一。科技创新委员会细胞基因治疗CDMO以第一股和元生物为例,2021年和元生物营收达到2.55亿元,同比增长78.57%;2021年净利润0.54亿元,同比下降42.55%。

▲注:获取相关数据Wind上市公司金融数据库及年度报告

相比之下,和元生物的销售费用率远高于同行。对此,和元生物表示,主要系:①高销售费用率的基因治疗CRO服务在公司收入结构中仍占一定比例;②与同行业比上市公司CDMO与服务相比,公司基因治疗CDMO服务业务规模仍相对较小,规模效益差异。

此外,何氏眼科、天一医疗、成达药业等企业受疫情影响,或受自身业务增长率限制,增收不增利。

作为继爱尔眼科之后A股份第二眼科医院,何氏眼科2021年营收9.62亿元,同比增长14.79%;净利润0.86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14%。

至于净利润大幅下降,何眼科解释说,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受医疗服务业市场培育期亏损等经营特点影响,2021年新开业的北京何、重庆何二级眼保健服务机构亏损。

2022年4月7日,天益医疗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1年营业收入4.15亿元,同比增长9.46%,净利7829.20万元,同比下降10.16%。

根据天一医疗招股说明书,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2021年公司口罩销量大幅下降,口罩业务毛利同比大幅下降。

根据成达药业2021年报,实现营业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1.44%;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亿元,同比下降17.11%。这是近四年来净利润首次下降,其中医药制造业销量同比下降46.18%。

在这方面,药业解释说,公司在平衡生产资源时,主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紧迫性和订单时间,适度优先考虑2020年积压的左旋肉碱订单,导致医药中间体产量下降。

无论是A股票,或香港股票,将迎来一批又一批上市生物医药企业,如联影医疗、诺诚建华成功会议,新浪医药(sinayiyao)将继续关注其上市后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