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融资超80亿 4家IPO 奔跑的眼科还能更火吗?
眼科赛道正在狂奔,近百家资本已经出手。
从2021年以来,无论是北极光创投、高瓴创投、红杉中国、君联资本、元生创投等顶级投资机构,还是腾讯、小红书、爱尔眼科、阳光人寿、苏高新创投集团等巨头企业的战投部或产业资本,都有在眼科领域布局。
根据动脉橙数据库数据,截止目前,我国眼科一级市场从2021年以来一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总吸金额超80亿人民币,创下了历史新纪录。
二级市场方面,这一年来高视医疗、清晰医疗、华厦眼科纷纷递交了招股书,兆科眼科、朝聚眼科、鹰瞳科技、明月镜片成功IPO,一时之间带动了眼科的热度。
作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眼科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仅近视患者就接近3亿人,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遗憾的是,除了眼科医疗服务领域诞生了如爱尔眼科这样超千亿市值的巨头企业外,无论是眼科药物还是眼科器械领域,国内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平台公司十分欠缺。
“以眼科医疗设备细分赛道为例,该市场处于进口垄断的格局。如果按照销售金额计算,进口眼科设备供应商的市场占比达到了98%,哪怕按销售数量计算,比例也达到了95%。”一位长期关注眼科的投资人罗希告诉动脉网。
随着近年来政策的助推和技术的革新,国产替代的浪潮正在加速,眼科也正在迎来关键转折点。
例如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规划指出,建立完善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眼科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眼科设置与建设,补齐眼科及其支撑学科短板。这意味着,行业将加大对眼科相关药械的重视和采购。
“眼科相关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出和大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使得资本对眼科创新药械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罗希表示,作为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的领域,眼科赛道开始跑出了一批优质创新企业,从而给到行业更多的标的选择。“这是资本纷纷入局的核心原因。”
资本蜂拥的眼科领域目前出现了什么细分机会?还存在哪些痛点?未来演进趋势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动脉网通过调研和访谈行业相关方,以求一窥问题的答案。
近2000亿市场规模,
资本为何蜂拥眼科药械领域?
眼科属于“药物+器械+服务”三位一体的医疗赛道,市场规模近2000亿。
从这一年以来眼科的整体情况看,眼科服务融资事件数约占整个行业的10%,另外90%全集中在眼科药械领域。
“眼科服务是眼科赛道最先起势的领域,目前已经形成多家区域龙头,比如爱尔眼科、朝聚眼科、华厦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等企业。在业务的持续增长上,这些企业普遍都遇到了瓶颈。”罗希表示,因此从投资价值上看,眼科药械领域成为了接下来一段时间不错的方向。
一方面,是因为眼科中高端市场主要被国外把持,国产替代拥有很大机会。
以眼科用药为例,根据国内重点省、市公立医院眼科用药情况数据统计,进口药物占比超过了50%。眼科用药市场的前4名分别是占比25.35%的瑞士诺华、占比14.24%的日本参天、占比6.32%的德国URSAPHARM、占比4.71%的沈阳兴齐眼药。可以看出,国产眼科企业只占一席。
另一方面,眼科药械供给端还存在治疗科学和技术上的缺口。
比如全球致盲的第一大病因白内障,其是我国老年人中发病率第一的眼部疾病,但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治愈,病人主要是通过手术和医疗器械进行治疗。这使得眼科相关疾病对更好的药和更优的器械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更重要的地方在于,眼科药械领域还有诞生龙头企业的市场空间和机会。“那些既有安全边际,又能确保高增长和长期持续性赚钱的生意是投资者最梦寐以求的。”罗希表示,“爱尔眼科前十年股价的持续上扬,很大程度上就是其每年能够确定维持净利润30%以上的增长。带动这一增长的原因是眼科市场需求的稳定释放,这也意味着未来眼科有足够的市场增量诞生新的龙头企业。”
一言以蔽之,凭借国产替代的大浪潮和供给端的旺盛需求,以及能诞生龙头企业的巨大潜力,我国眼科行业在药械研发领域迈入了新发展阶段。
砸下超80亿,眼科哪些细分领域是资本的“心头好”?
在近一年里,投资机构砸下超80亿的资金,开启了新一轮眼科融资热潮。
“与眼科相关的每一种疾病,甚至都可以单独算作一个赛道。”在罗希看来,投资眼科需要对眼科相关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
根据海通证券的报告,如果把眼科疾病按部位进行划分,可以列为眼前部疾病和眼后部疾病两大类。其中,眼前部疾病有白内障、干眼症、近视、青光眼、结膜炎、葡萄膜炎等;眼后部疾病包括湿性黄斑病变、糖尿病黄斑病变、后部葡萄膜炎等。
围绕这些眼部常见疾病,眼科器械主要有眼科OCT、IC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IOL(人工晶体)、角膜塑形镜、超广角眼底相机、超乳玻切机、飞秒激光、眼科手术显微镜、光学生物测量仪、隐形眼镜(包含美瞳)、框架眼镜等细分领域。
从融资频率看,眼科OCT、美瞳两大板块是近期资本热捧的对象。
“人工晶体进入集采,超广角眼底相机、眼科手术显微镜、框架眼镜等领域已经是红海,这是资本关注度较弱的主要原因。”罗希表示。
OCT(光学相断层扫描技术)是眼底病临床诊疗的权威检查设备,其可显示用户视膜病变的影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眼科临床,已经完成了从时域OCT、光谱OCT到扫频OCT的三代技术更迭。
目前,我国眼科OCT的中高端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譬如德国Zeiss和Heidelberg、日本Topcon、美国Optovue等;国产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与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
“传统OCT操作步骤复杂,阅片依赖高水平专业医生,限制了OCT在基层的普及应用。因此国产替代和研发性能更好的产品成为了创新企业们未来的机会。”罗希表示。
在布局上,一年获得两次融资的图湃医疗专注在高端眼科OCT产品上,其推出了名为“北溟·鲲”、“瑶光·星”两款眼科OCT产品。具体来说,“北溟·鲲”具有40万次扫频能力,单次成像的扫描长度达到了24mm。在40万次速率下,其成像深度依然达到6mm,而轴向分辨率则高达3.8μm。
今年1月获得融资的证鸿科技聚集于以眼科OCT为核心的光学影像设备研发与生产,其开发的眼前节OCT产品,能够满足眼前段多种参数的测量,具备测量精确、功能复合、成本低廉等优势。
去年年底完成融资的比格威医疗业务主要围绕眼科影像AI分析与辅助诊断系统,其研发的眼科OCT影像辅助诊断软件MIAS 3000已经启动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检测报证工作。
“在临床应用中,眼科多数疾病的传统诊断需要配合使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OCT。虽说FFA对于眼底病诊断效果显著,但在检查过程中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眩晕、过敏等,甚至会危及生命。”罗希表示,“OCT血管成像(OCT-A)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替代手段,从而成为OCT发展的一大趋势。”
再看美瞳,其作为隐形眼镜中的一种,因不错的装饰作用具有很好的消费属性,从而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
具体来说有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市场空间层面,据Mob研究院则预测,我国美瞳行业市场规模在2025年可达500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
二是市场格局层面,“我国美瞳相关企业的总数已经超过1800家,但还未出现龙头企业。一旦某家品牌能率先突围,将占据不错的市场空间。”罗希表示,美瞳是一个超高复购率的赛道,用户心智的占领十分重要。
根据前瞻研究院资料,在2020年我国化妆品种类复购率情况中,口红品类的复购率为20%,而美瞳品类复购率则达到了30%—50%,近乎是前者的两倍。
在产品体系上,去年完成4.2亿B轮融资的蒂螺医疗目前拥有7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涵盖日抛、月抛、半年抛、年抛等隐形眼镜全产品线产品,包括1张透明片注册证和6张彩色隐形眼镜注册证。此外,蒂螺集团拥有业内独有的7色和珠光彩片注册证。
完成超10亿融资的MOODY是原红杉90后投资人慈然创立的彩瞳品牌,该企业选择使用etafilcon A作为镜片核心材质,该材料同时获得中国NMPA、美国FDA和欧盟CE三重认证,也是敏感眼专用材质。在此基础上,moody团队在镜片基础上添加了玻尿酸、PVP因子,工艺上使用了三明治锁色技术,工厂均实现高精度自动化生产以保证品控。
“在医疗领域,集采带来了不确定性。比如去年广东开展的人工晶体集采,最高降幅90%,整个赛道受影响较大。而美瞳的特殊地方在于,其对集采几乎免疫,所以成长的确定性很好,后续仍会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罗希表示。
另一个具有集采免疫的眼科器械是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其本质上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高透氧性隐形眼镜。不过OK镜与一般眼镜不同,其只需要用户晚上睡觉时佩戴,第二天醒来便可恢复正常视力。
“OK镜具有很高的壁垒,目前我国获批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国产品牌只有3家,分别是欧普康视、爱博诺德、亨泰光学。”罗希表示,OK镜是一个非常好的眼科器械细分赛道,单价高、毛利高、粘性高,且渗透率持续提升。“对于后来者,主要的竞争是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以及获证时间窗口。”
来看眼科用药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大主流方向。
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药物,即小分子化药;二是大分子生物类药物,目前国内在研的眼科药物以大分子药物为主;最后是近年兴起的基因及细胞疗法。
不同的药物在给药方式上有差异。大分子药物和基因或细胞类药物一般是注射给药,小分子药物一般是滴眼剂局部给药或口服给药。
“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这五种主流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罗希表示,“这既是创新药企的机会,也是挑战,原因是大药企也在布局该领域。”
以干眼症为例,该眼病发病人群最多,市场空间大,吸引了恒瑞医药、兴齐眼药、康哲、欧康维视等药企布局该适应症的药物研发,其中包括仿制药和创新药。因此,对于眼科药物研发的创新企业来说,独创性是其能否突围的关键所在。
从近期获得融资的创新企业在药物研发管线的布局和进度看,眼科新药的研发已经处在一个重要节点。比如今年1月获1.3亿美元融资的拨云制药全部产品均为自主研创、拥有全球权益,产品多为国际首创的新适应症和国际首创机理的first in class新药,覆盖了眼表、眼底和青光眼等眼科重大疾病的眼科新药,其中涵盖2个适应症的国际多中心临床Ⅲ期,3个美国临床II期,2个临床证书申报阶段,还有3个临床前研究项目。
上月融资的康睿生物目前有一条1类新药管线在中美即将完成I期临床,并在国内开展多个适应症的IIT研究,有望在年底前开展两个不同适应症的中美II期临床试验。据悉,该新药有望成为世界首个滴眼剂形式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药物。另一条预防和治疗白内障的新药管线已经进入临床前研发阶段,有望在年底递交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红杉中国押注的纽福斯的核心产品NR082(rAAV2-ND4,NFS-01)是我国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眼科体内基因治疗药物,1/2/3期临床试验在2021年6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给药。
腾讯投资的极目生物现有管线包括3款三期临床阶段的引进产品,分别为用于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的ARVN001(锋脉®),用于儿童进展性近视治疗的ARVN002和用于老花眼治疗的ARVN003。
已经上市的兆科眼科的管线重心集中于五大眼科适应症,即干眼症(DED)、湿性老年黄斑部病变(w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近视及青光眼。
“我国眼科制药的市场空间大约是两百亿左右,占整个眼科赛道的10%,处于较低位置。核心原因还是眼科药物研发难度大,临床试验导致等待周期长,再加上药品获批上市后依然有较高淘汰率,这促使很多药企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罗希表示,如果创新企业们不抓紧解决基础技术问题,未来该领域仍会被国外企业“卡脖子”。“眼科创新药的研发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但从长期看,必定会为企业和投资方带来丰厚回报。”
综上来看,在眼科器械领域,眼科OCT、美瞳两大板块是近期资本押注的重点细分领域,OK镜在中长期也有巨大机会;在眼科制药领域,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这五种主流疾病的治疗药物研发是资本关注的重点,独创性是关键指标。
赛道火热但仍有不少差距,
眼科药械的未来在哪里?
我国眼科赛道一直欠缺优质标的,这从二级市场对眼科优质企业的热捧就可窥见。
2017年1月,“眼视光科技第一股”欧普康视登陆A股之后,在二级市场高歌猛进,去年市值高峰时直逼800亿元,股价涨了50多倍。
2020年7月,眼科创新药公司欧康维视赴港上市,凭借“眼科一哥”的光环,IPO当天涨幅高达152%。
2021年12月,明月镜片登陆A股创业板,上市首日暴涨134%,市值近百亿。
二级市场的看好传导到一级市场后,眼科赛道的投融资愈发频繁。“一批创新企业的出现和资本的加持使得整个眼科药械领域变得异常火热,但不可忽视的是我们与国外巨头相比仍面临巨大的差距。”罗希表示,以眼科医疗设备研发与制造为例,该细分领域是典型的“入门容易,精通难”、“低端低门槛,高端高门槛”的赛道。“国内企业在技术实力和产业经验方面整体处在较为薄弱的状态。”
因此,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说,眼科药械企业应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从而进行技术深耕。
比如冲刺IPO的高视医疗,就在转变自身的商业模式。根据招股书,高视医疗所销售产品包括经销产品和自有产品,其中经销产品(即代理产品)是大头。也就是说,高视医疗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医疗器械中间商,核心是赚取差价钱,因此供货商在其业务模式中十分重要。
为了摆脱对供货商的依赖,高视医疗近年来发力技术研发,积极开发新的自有产品,涵盖了主要的眼科产品线。根据招股书,2018年至2020年,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240万元、270万元、310万元;2020年上半年和2021年上半年分别为150万元及940万元。可以看出,进入2021年,高视医疗的研发支出大幅增长,是去年同期的5倍多。当然,高视医疗研发支出的金额与国外类似公司相比很低。高视医疗想凭借自有产品打开盈利局面,或许还需要长期投入。
在对趋势的研判上,罗希认为,眼科器械领域接下来以人工晶状体为主的植入性产品的国产替代仍有机会,高端眼科医疗设备和核心光电器件的自主研发在中长期会是投资风向;眼科制药领域的投资会聚焦药物递送系统和基因治疗两个细分板块。
风口的来临,使得越来越多眼科创新企业的涌现,未来这些企业势必会加入到全球的市场竞争中,与国际巨头正面“交战”。
因此,在当下加速成长的阶段,眼科创新企业们需要扎好马步,练好基本功,从而在可期的时间里迎来爆发式的增长,以及造福数十亿计的眼科疾病患者,为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